工商時報【本報訊】

「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Hiwin Thesis Award)第12屆頒獎典禮已於2016年3月26日舉行,成功大學研究生朱証裕與藍兆杰教授以「發展一撓性仿人腕驅動器於親和人機互動」奪得金質獎與創作獎,獲得獎金磁磚修補220萬元的獎勵;臺灣大學研究生郭耀文與廖運炫教授以「CNC立式銑削再生式顫振預測之研究」獲得銀質獎、獎金80萬元;中興大學研究生洪名杰與李明蒼教授則以「工具機主軸頭結構熱變形分析與多重物理耦合最佳化模擬研究」陽台窗戶維修獲得銅質獎、獎金60萬元。

為鼓勵大學青年投入機械工程研發創新,厚植台灣精密機械產業競爭優勢,上銀科技自2004年起舉辦「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每年投入超過1,200萬元舉辦這個獎項。第1~12屆累計參賽論文共1,194篇,得獎篇數共184篇,得獎師生合計392人;第1~11屆得獎的論文中,已有42篇獲得企業運用,91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上,足見這些獲獎論文已有相當高的水準,倍受機械業與學術界重視及讚譽,已被譽為機械業的「諾貝爾獎」。吳敦義副總統、行政院杜紫軍副院長,以及教育部陳德華次長等均蒞臨本屆頒獎典禮致詞與頒獎,嘉勉得獎師生。

上銀科技2004年開始創辦機械碩士論文獎,這十幾年來蔚為風氣。機械業是台灣第二大產業,2015年有9,500億產值,1萬3千多家廠商,創造30萬就業人口,同時在出口上,工具機在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德國、日本、義大利。

台灣許多產業在全世界有很高的排名,台灣面積在全世界196個國家排140名,經貿實力在全球排第19名,WEF國家競爭力排名在11~13名間,IMB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排名,也曾榮登第6名,現在大概在第9~11名之間。機械業是重要的產業,且是高科技非常依賴的產業,不論是天上飛的飛機、海上的船艦、路上的車輛、還有醫療的器材、IC器材,都不能沒有機械;而且我發現我們不但不能沒有機械、也不能沒有上銀,包括線性滑軌、滾珠螺桿,都是業界非常頂尖的。今天要趁這個機會跟機械業,無論是產、學方面的好朋友們,表達誠摯的感謝,有你們真好!

上銀科技不因規模小而忽略企業社會責任,自2004年起舉辦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這十幾年來,機械業逐漸受到重視;我們一直兢兢業業自我惕勵,必須要對股東、員工負責,若錢賺的不夠多,就無法續辦這個獎項,所以必須很努力經營,把上銀集團做得很好。

上銀近兩年來強力推動工業4.0,因為這是台灣未來50年,甚至這個世紀的核心競爭力。2月25日,藉由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召集了17個公學會,在上銀召開會議,包括模具公會、木工機公會、工具機公會等,我們希望把工業4.0相關的產業整合起來,並讓其持續發酵。4月8日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的理監事跟大廠,也到上銀感受智動化如何影響水五金下一代的發展,如何結合工具機、智慧自動化、感測器等,如何朝向高附加價值、及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我相信藉著機械尖兵,布個好局,把資源整合起來,台灣國際的競爭力,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也是上銀辦理機械碩士、博士論文獎項,非常重要的初衷。

首先恭喜在座的老師、同學,有兩點希望跟各位期許一起努力。第一個,希望台灣學術界對於機械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能夠持續進行,未來在工業4.0的發展下,機械必須跟ICT、無線通訊、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運用等整合,所以機械研究廣度要比現在更廣。深度部分:機械很多人會做,但要做到最好,才是困難之處,為什麼一些歐洲國家的機械業受到肯定,因為它在精度、材料、可靠度方面,都比一些國家要強,這也是未來台灣在機械業上,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個,台灣機械業若不能持續發展,將會影響到其它科技產業的發展;當國家的科技產業領先他國時,他必須要有自己製造工具的能力,否則所有的產業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比如說,LED要發展,如果MOCVD都要倚賴向其他國家購買,那就沒有辦法有足夠支撐的製造能量,而半導體、資通訊、光電產業及其他產業發展也都需要更前瞻的機械設備。若我們做不出好的工具,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所以機械業持續的發展跟成長,將會是其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人才是決定產業發展與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因此,如何縮短產學落差?產學如何攜手共創產學雙贏?是政府施政上非常迫切的重點。產業界對我們有很多的指教與期待,有些企業也願意投入與學校共同攜手培育人才,而卓董事長是這其中表現最傑出者。

過去3年產學攜手計畫,上銀科技與7所高工、4所科大,共開設12個產學攜手專班;去年推動的產業學院,上銀科技與科技校院的合作,每年約有500人以上;像上銀機械碩博士論台中開公司費用文獎的舉辦,這些競賽的獎勵機制,能夠激勵年輕人投入機械相關產業的研究與學習,有助於未來產業與學校之間的攜手共同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上銀科技鼓勵青年學子及其指導教授,積極投入機械領域的研發與創新,透過獎勵的競爭激勵,發掘與培養優秀的機械人才,進而提升精密機械產業的長期核心競爭力。經過12年來的競賽激勵,科技大學的碩士論文水準已有明顯提升,在工具機方面的碩士論文,其質與量近年來亦有增加之趨勢,對於我國推動生產力4.0人才培育與技術養成,可說已經奠定良好的基礎。

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在學術界已經帶動了重大的影響力,12年來參加競賽論文,已經累積來自47大專院校、共117研究所,涵蓋多個學院,已經充分展現它擴散的影響力,引陽台外推導精密機械領域的研究,是非常傑出的貢獻!

本年度共有來自23空間設計所大學,共86篇論文被推薦參選。如同往年,在公正、公開、公平及嚴謹之評鑑下,共有23篇論文進入決選。由於競爭非常激烈,為改善此一現象,今年決審時,特別增加了投票機制,金、銀、銅及優等獎更經過充分討論及二輪投票才產生。在此,我要特別肯定今年獲得金質獎之論文,朱同學投注3年心血獲得全體委員一致肯定,正印證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名諺。

過去12年,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對於國內機械相關研究所之教學及研究方向產生相當良好之指引作用,更對科技大學及精密機械產業研發能量之提升,有極其卓越之貢獻。很高興第13屆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已將感測器等與工業4.0相關研究列入鼓勵對象,對未來產業技術升級之貢獻,將可預期。601C159F10995C8A
arrow
arrow

    kwfg4z6gv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